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

The Bigger The Stronger? 當大者不再恆大...淺談科技巨擘的轉變


大者恆大,在過去是一個成功科技公司的象徵,如同惠普(Hewlett Packard,HP)、微軟(Microsoft)與英特爾(Intel)等公司,然而時至今日,面對市場上快速的變化,科技公司已不再一味地追求擴張,反而更在意好好發展其專精的領域,以下簡單分析:

一、案例A:HP惠普公司的轉變
惠普公司近來才傳出消息,將分拆其IT服務部門,並與新收購的Computer Science公司合併,也是繼去年分拆伺服器(企業)部門桌上電腦(印表機)部門後,再次為龐大的企業瘦身。回顧HP過去的歷史,可以發現當今的策略與過去截然不同。

HP曾經想成為一站式服務(One Stop Shopping)的供應商,提供大多數的商業用戶與一般消費者多元的科技服務,當時在2008年左右曾大手筆以139億美元收購電子數據系統公司(EDS)與250億美元併購康柏電腦(Compaq),強化企業服務的深度,同時也讓企業規模擴張,讓對手難以望其項背。這些策略的確符合當時的營運目標,看似頗為合理。



然而,科技產業的變化相當迅速,而且超乎想像,亞馬遜(Amazon)的興起即是一例。在2008年,Amazon雲端相關事業(AWS)僅有4億美元營收,到2015年已經快速成長到90億美金的規模,並在雲端產業取得領頭羊的地位,惠普相關的市佔率節節敗退。當時HP萬萬也沒有想到,竄起的對手並非高科技大廠,而是線上賣書起家的Amazon,這些變化在短短數年內讓企業版圖遞移,更破壞了科技業原有的利益平衡。HP肥大的企業並不能快速、有效地因應產業的變化,因此開始採行分拆事業的策略。未來,HP將會更專注在本業的發展,以硬體銷售等強項為主。

二、案例B:來自Microsoft微軟公司的警惕
約莫在3年前,微軟公司以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(Nokia)公司,主要想要藉此壯大其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競爭力,來與谷歌(Google)陣營的Android與蘋果(Apple)的iOS系統抗衡,打造屬於微軟的Eco-system,進而吸引大量軟、硬體商加入,分食這塊大餅,企圖在這個不斷落後的市場挽回顏面。



然而結果顯示,在2012年微軟的智慧型手機有將近2.5%的市佔率,到2016年IDC機構預測僅剩1.6%,這樣的結果讓人了解到,企業透過雄厚的財力併購其他公司,並不能保證取得市場的勝利,若策略錯誤反而會拖累本業的發展。微軟近來也決定再度裁撤1,850名員工,大多來自Nokia事業群。未來微軟將更專注在軟體與雲端事業的發展。

由HP與Microsoft的轉變,也逐漸透露出這個產業的變化,不再以大者恆大的思維來經營企業,才能因應節奏快速的科技時代。同時,這些科技大廠也將回歸基本面,花更多心力在屬於自己的強項,待累積足夠的動能後,才有機會再創高峰。


精選500字 商業 邏輯 新聞

更多資訊WSJ
http://goo.gl/ykQbBo
Image Credit

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

E-Sports 電競市場 - 電競市場的崛起 - 20160524


近幾年來,電玩產業脫穎而出一個新亮點---電競市場(E-Sports),其日益擴大的規模,引領電玩遊戲走出客廳,逐漸成為受歡迎的運動賽事。而這樣的風潮,對於主流廣告商以及遊戲開發商的影響為何,以下簡單解析:

一、電競市場的崛起:行銷的新戰場
過去5年來,電競賽事的實況轉播越來越多,觀眾成長的速度更是驚人,據統計,2015年全球共有1.15億人每月至少一次透過轉播(或在現場)欣賞電競賽事,較2012年成長將近一倍,而據估計至2019年,這個數字將達到2.15億人的規模。


看準這樣的發展趨勢,許多品牌的行銷團隊已開始佈局,投入預算,藉此打入年輕人的族群中。舉例來說,美國速食業者Arby's、啤酒商Bud Light與必勝客(PizzaHut)都加碼投資在電競的廣告行銷上,Geico公司則將贊助更多的遊戲團隊,並預計在今年協辦6場電競賽事。這些作為不只增加品牌的曝光度,業者希望將電競比賽推升成更高的檔次,如同大型體育賽事般的狂熱,讓年輕的觀眾得到樂趣,也能將品牌形象與電競聯想在一起。

二、電競市場成為新亮點:遊戲商的策略轉變
縱觀來看,整個電玩市場是一個相當巨大的產業,2015年全球高達1,000億美元的產值,但近年來許多大型的電玩遊戲被手機遊戲給瓜分了市佔率(多數的玩家會集中投入在幾款遊戲中,讓等級升得更快,又以手機遊戲最為普遍)。因此,傳統的桌上型遊戲正面臨新玩家遞減、現有玩家的投入度與購買力(後續充值、花錢升級裝備等)需求下降等,讓傳統遊戲開發商苦思如何應對這樣的產業變化。


共同開發電競市場會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,透過電競賽事,遊戲本體能更廣為流傳,玩家們也能因定期的賽事齊聚一堂,進而增加對遊戲的好感與黏著度。遊戲大廠也積極布局,例如暴雪(Blizzard)公司先前透過收購電玩轉播公司(Major League Gaming),並成立新的電競事業部,延攬過去NFL與ESPN的賽事評論員,藉此強化電競市場的投入。此外,暴雪公司更與臉書(Facebook)合作,未來每日會在網上推出在線直播,讓觀眾可以在最大的社群平台上互動,也希望藉此打造出電競明星,如同許多運動巨星般,來帶動這個產業更加的蓬勃發展。

精選500字 商業 邏輯 新聞

更多資訊WSJ
http://goo.gl/c9fNnw
Image Credit

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

Microsoft 微軟 - 出清Nokia是為了更長遠的路 - 20160519


微軟(Microsoft)公司近期將旗下諾基亞(Nokia)非智慧型手機事業以3.5億美金(約112億台幣)的價格,賣給鴻海集團旗下的富智康(FIH),市場上許多投資人好奇此舉是否透漏出微軟未來的走向,以下簡單解析:

一、出清Nokia是為了更加專注Win10的發展
功能性手機(Feature Phone)亦即非智慧型的手機,主要是提供通話與簡單的上網功能,其方便性低於智慧型手機,但因價格便宜,在開發中的國家頗受歡迎。根據微軟2016年Q1公布的資料,旗下以Nokia出貨的功能性手機計有1,570萬支,取得近13%的市佔率,規模相當可觀;反觀以Nokia品牌出貨的智慧型手機,市佔率不到萬分之一,差距明顯。


華爾街日報認為微軟會出脫Nokia的原因,其一,毛利率低廉。即便功能性手機的市場規模不容小覷,但競爭者多、利潤不高的市場現況,讓微軟懷疑繼續投資的必要性,因此利用出脫資產以投入更專精的領域。其二,功能性手機與微軟核心業務發展偏離。近年來Microsoft聚焦在Windows 10的發展,主打不同平台的無縫體驗,亦即同樣的作業系統可在多種平台(如智慧型手機、桌上型電腦、平板電腦、遊戲主機等)流暢運行,這些功能需要配合強大的運算晶片(CPU)支持,而功能性手機大多構造簡單,無法採用Win 10,偏離目前微軟亟欲發展的核心業務,因而出清資產。反觀鴻海集團有強大的生產效率以及優勢,使得中低階的Nokia手機更符合鴻海的產品線,或有更多空間發揮,是故這筆交易看來頗為合理。

二、微軟未來策略:重新打造並強化微軟生態系
根據微軟的資料,目前為止已有高達3億的使用者採用Windows 10作業系統,還想要繼續提高滲透率,來打造屬於微軟的Eco-system,如同蘋果(Apple)、谷歌(Google)陣營一樣的生態系,進而吸引大量軟、硬體商加入,分食這塊大餅,企圖在這個不斷落後的市場挽回顏面。


事實上,自微軟現任的CEO Nadella上任以來,不斷改變公司的營運走向,除了縮減公司硬體的產品線,並棄守數年來的堅持,讓微軟的服務在不同的平台上(如iOS、Android等)出現,更將目標客群轉向較高端的商用客戶,就是企圖要讓曾經錯過行動發展的微軟再造巔峰,至於成效為何,未來仍會受到市場持續關注。

精選500字 商業 邏輯 新聞

更多資訊WSJ
http://goo.gl/0s8BYc
Image Credit

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

Walmart v.s. Amazon - 電商市場的正面對決 - 20160513


全球最大的實體零售商沃爾瑪(Wal-Mart)公司,近年來將營運重心移往電子商務,並正面對決電商巨頭亞馬遜(Amazon),其策略與資源布局的方式,簡單分析如下:

一、市場現況:仍在擴張的亞馬遜 v.s. 益多的競爭者
Amazon已是電商的巨頭,在網路購物市場取得強勁的市佔率,然而,Amazon並沒有停下腳步,繼續推出生鮮、時尚服飾等產品,企圖拿下更多的市場份額。目前亞馬遜以99美金的年費吸引消費者加入Prime會員,並提供全年2天到貨(免運費)服務,據分析師統計,全球有超過5000萬名的註冊會員,且這些會員的忠誠度頗高,消費力更比非會員高出的1倍左右。



這樣的發展態勢嚴重威脅到傳統的零售業者,而身為老大哥的沃爾瑪當然也感受到了,近年來許多資源(包括投資20億美元的資金、原有物流技術等)相繼投入到旗下網路通路的發展,此外更關閉150家銷售不佳的實體店,把省下的錢砸在電商領域的擴張。

二、策略佈局:更快的物流、更實惠的價格、更多取貨方式
沃爾瑪祭出了不同的策略以因應上述威脅。其一,整合旗下的物流供應鏈。沃爾瑪先將原有的8個倉儲改為電商物流中心,再利用自身強大的運輸隊伍(全美約6000輛大型貨車的規模)來運送貨品至當地的物流站,最後與區域性的物流業者合作,負責運送最後一浬路(Last-mile Delivery)到消費者的手中。據估計,這些區域業者能提供更好的運送價格,往往比FedEx或UPS低3成左右。若上述每個環節的配合,將能讓現有的運送更有效率、更快地將物品送達。


其二,推出與Amazon差異的價格策略。當前亞馬遜以99美金年費做為2天免運費到貨的服務,沃爾瑪則退而求其次,計劃提出以50美金做為年費,提供3天免運到貨的服務(ShippingPass),試營運期間更讓消費者享有2天到貨的服務。其三,強化實體店的功能,Wal-Mart打算結合旗下4600家店,開始部分提供消費者「開車取貨」的服務,讓顧客在網上下單後,可以趁著下班(下課)時間值接到店取貨,提供比傳統更順暢的消費體驗。

以目前貨品的運量規模來看,Amazon目前足足為Wal-Mart的7倍左右,仍舊有很大段的差距。不過,過去幾年的轉型,Wal-Mart得到不錯的階段性成果,2015年沃爾瑪的網上通路營收達137億美元,年成長12%。相較之下,亞馬遜2015年的線上銷售(含電子產品)營收達991億美元,年成長17.5%,顯示產業整體仍在擴張,也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。

精選500字 商業 邏輯 新聞

更多資訊WSJ
http://goo.gl/ROZtFP
Image Credit
http://goo.gl/d15dJf
http://goo.gl/bc8ezf

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

Burberry 重振奢侈品牌的形象 - 20160504




由於自美元升值的壓力,導致遊客購買力下降,以及奢侈品牌不再廣受消費者青睞,來自英國倫敦的高級品牌Burberry,集團營收銳減,公司更預測在2017年營收將再下滑10%。在香港(亞洲的重鎮)與美國兩個主要市場中,Burberry正苦思如何突圍,以下簡單解析:

一、困境:品牌形象不夠鮮明、顧客逐漸流失
許多分析師認為,對品牌的掌控程度不夠是主因。以在美國為例,Burberry依賴批發(Wholesale)的銷售型式(35%的營收源自於此),比其他高檔品牌高出甚多。這樣的商業模式亦即大型品牌將產品賣給百貨公司,接著再由百貨業者賣給消費者,並賺取差價。


在經濟好的時候,這也許是個不錯的商業模式,然而,當經濟下滑、消費者開始謹慎購買奢侈品時,百貨業者或將面臨庫存過多的窘境,此時業者往往祭出降價求售的策略,以消化庫存。然而,這樣的舉動對於高檔品牌來說具有殺傷力,容易讓消費者失去心中奢侈品牌的印象,且容易混淆品牌的定位,讓品牌推升至更高端的市場更顯困難。

此外,一旦品牌的形象下滑,Burberry與百貨公司的議價能力(Bargaining Power)變得更為薄弱,在不得不與其合作的前提下,形成一個惡性循環,長期看來,品牌的價值有瓦解殆盡的風險。

二、策略:強化品牌的主控權、逐步轉變商業模式
Burberry目前計畫兵分3路,以扭轉這樣的頹勢。其一,整頓現有的批發渠道,亦即關閉部分現有的百貨批發渠道,並向百貨業者溝通,引進較暢銷且保值的商品,以避免頻繁的降價求售而傷及品牌形象。

其二,將商業模式逐漸轉為店中店(Shop-in-Shop)的模式,所謂的店中店消費模式就像百貨公司裡的化妝品專櫃一樣,由大型品牌向百貨業者承租區塊營業,讓品牌自行掌握營運的走向,同時也讓百貨公司因品牌業績暢旺而有分紅的機會,許多高級品牌如Prada、Gucci都正朝向這樣的模式發展,此舉除了能更好掌握品牌的形象與服務,也可以減少對Wholesale渠道的依賴。


其三,開拓新的據點與服務。整頓並重新裝修現有的直營店,關閉人氣較低的店鋪、並開設新的店面於人潮多的地方。此外,Burberry已在美國許多地方如Dallas、Boston等地方招聘個人時尚顧問,將針對Burberry的大戶提供全方位的時尚服務,以吸引大戶回流與提高黏滯力,以重振昔日美好的光景。

精選500字 商業 邏輯 新聞

更多資訊WSJ



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

On-Demand Economy 隨選經濟 + 學生兼職 = 絕佳組合?




隨選經濟(On-Demand Economy)正在漸漸改變人們的生活,而這股風潮也吹向學生族群,翻轉過去一成不變的工讀模式,其優勢與劣勢,以下簡單解析:

一、迷人的隨選經濟-學生與資方的雙贏?
根據DIGITIMES的解釋,隨選經濟指的是透過行動網路等科技,達到即時、便利又快速的創新虛實整合服務。使用者透過智慧型手機與App介面作為平台,即時連上網路後,便可以進一步媒合所有的供給與需求。在美國,許多如Uber、TaskRabbit、Instacart與Postmates等公司都屬於此一範疇,以Instacart為例,目前有高達25%的工作者為學生,顯示類似的商業模式已漸漸吸引年輕人投入。


吸引學生的地方在於,其一,工作時間相當彈性且自由,不必再受制於典型的工時規範,且能自己決定上班的時間。其二,認同感較高,身為網路世代的學生對於此類的服務熟悉,賦予的工作價值多為正向,往往能獲得較高的成就感,遂吸引年輕人上門。

此外,對於企業的好處在於,其一,可以取得相對便宜的人力資源,利用滿懷熱情與較高教育水準的大學在校生,往往能帶給新創公司更多活力與成長動能,有助於新型企業的營運。其二,供給與需求的媒合度高且時效性佳,與傳統比較起來,許多大學生喜歡在假日時段工作,而此時的需求量亦在高峰(例如線上廣告的閱覽量高、開車接送需求多...等等),越多的供給將對僱主更有幫助。

二、隱憂:會不會過於理想化?
隨選經濟看起來相當迷人,但仍存在不少隱憂。對於生產者來說,太過於自由的工作環境是否造成生產效率的低落?畢竟對多數人來說,兼職打工是職場初體驗的開始,太過自由化的工作型態是否影響到最終的服務品質?另一方面,對於學生來說,收入是否有保障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,畢竟目前隨選經濟的需求浮動相當劇烈,如果高度仰賴這種性質的工作,收入或變得更不穩定,對於生活上的影響亦大。


總體而言,隨選服務不僅整合閒散人力資源,更打開人們對於職業的想像。隨著這股風潮持續擴大,工作從事者擁有更多時間與精神上的自由。而莘莘學子是否受這種經濟模式影響,進而助長其發展(如更多新創事業的誕生),將在未來得到答案。



精選500字 商業 邏輯 新聞

更多資訊WSJ