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略與精實創業概念往往會被視為兩極,策略像是精心策劃的整體活動;而創業,亦即不考慮現有資源而追求機會,比較像是邊作邊學,由市場快速的轉變來改變事業的方向。沒有創業精神的策略是中央計劃(欠缺活力),而沒有策略的創業精神會導致混亂(多頭馬車)。但對於創業者的來說,最好的忠告在於:知道什麼事不該做,此時策略便能派上用場。
一、策略的功用
- 明確思考選擇可行的機會
目的要找到長久成功的市場,可利用最精簡可行產品(Minimum viable product)進行測試,選出最長久的商業模式。可由小與風險低的市場切入,再隨著發展而擴大。最忌諱因為低門檻(或潛力無窮)而冒然進入市場,進入所謂豐厚報酬的假象市場,易導致後繼無力而倒閉。
- 專注在目標市場
新創企業往往為了創造現金收入以應付薪資需求,會想掌握每個商機,即使對方並不屬於目標客群也一樣。其實,一次做好一件事最重要,如美國醫療健保資訊系統公司Picis,在創業初期同時追求兩個市場(開刀房與加護病房),也各拿到一些訂單,但很難在這兩個市場站穩腳步,後來Picis決定專注在開刀房事業,並併購一些公司,才取得較高的市佔率,替企業打下基礎。
- 使整個組織目標一致
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公司上下必須傳達一個概念:少作核心競爭力(Core competency)以外的事情,因此從基層人員到高階主管都應該充分了解公司的價值主張,才能明確選擇與判斷,使資源妥善利用。如開發教育遊戲的Muzzy Lane Software公司,防止員工繼續接受外界委託製作針對單一客戶的遊戲,因為它體認到自己真正的定位,是教育出版的公司,它希望打造出一個核心管理平台,讓其他開發者發展自己的內容,而它必須改善製作這些內容的全套工具,讓開發環境更佳良善,而非協助客戶開發一款款遊戲。
二、策略的形成與實踐
精實策略的第一步,必須處理唯一永久維持的層面,也就是組織的願景或終極目的,這是組織存在的理由。願景必須很吸引人,可以振奮人心。
刻意擬定的策略
構成策略的三大要素,包含目標、範圍與競爭優勢。目標是領導人眼中的近期目標,策略必須針對每一種不同的目標建立衡量標準,以便達成目標時,讓公司的市場價值極大化。範圍則是指明我們從事哪種行業,以及針對會做什麼和不做什麼劃定界線。如美國的西南航空(Southwest Airlines),它決定不在大機場與大型業者競爭,反而在各個二級機場建立綿密航線網路,並透過簡單透明的低價位,省去開發複雜的收益管理系統,便能向乘客收取費用。競爭優勢則是公司必須要簡要說明本身有哪些優於競爭對手的特性,或是本身產品(服務)有哪些不足之處。如西南航空利用快速起降轉場與不提供餐點的優勢競爭,使公司能充分使用資產(飛機),並壓低票價。
逐漸浮現的策略
公司在執行策略時,會因為許多的決定逐漸改變公司的定位,因此必須要對策略進行過濾。由測試各種假設的同時,可以發掘新計畫與市場哪裡不合,或是有哪些新機會,以了解如何改善策略。一旦推出創新做法後,必須評估實驗結果,並決定是否終止、繼續進行還是修改。如果可以仔細探究哪些地方正確或錯誤,就有機會明智地修改策略。如Instagram,當初的策略是開發私人手機應用程式Burbn,將許多社群功能(如打卡地點、未來打卡、相聚賺點數等)放在軟體內,但是發現使用者對這樣的體驗反應很差,但公司創辦人沒有把整個計畫扔掉,而是決定專攻一個重點,並且做到最好。它們注意到使用者貼了很多照片,因此花了8週的時間開發出更好的照片分享App,並對使用者進行測試,爾後的發展大家都耳熟能詳了。
任何資源有限的組織,都需要一個設定界線的策略。如此可以確保組織不至於亂做實驗,並鼓勵在那些範疇內做實驗。結合實驗(Lean)和策略(Strategy),公司就能提高長久維持成功的機率。
精選500字 商業 邏輯 新聞
更多資訊HB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