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

Home Depot - 零售供應的新策略 - 20160628


庫存成本(Inventory Costs)對於零售業者來說,是影響營運的重要因素之一,本文將以美國家庭飾品與建材零售商家得寶(Home Depot)與美國其他零售商為例,探討零售供應鏈策略的新趨勢,以下簡單解析:

一、零售產業的供應鏈策略:改變新趨勢
庫存成本是零售商重要的支出之一,如果能有效減低維持庫存的成本(或庫存水位),便能將多餘的資源(錢)投入到不同的區塊裡,如擴大線上銷售的營運或貼補薪資上漲的衝擊等;但是低庫存也未必沒有風險,極可能造成消費者購買上的不方便,影響未來到店的頻率,甚至是品牌形象,因此如何擬定最合適的供應策略,對許多零售商來說都至關重要。


以美國沃爾瑪(Walmart)與目標百貨(Target)為例,近年來都致力於減少店裡庫存,包含許多快速消費品(如:尿布、麥片與洗潔精)。同時,業者利用加寬賣場的走道,讓賣場看起來更加寬敞,也迫使架上的空間變小。此外,業者將大型的商品置於物流中心,而非運至實體店中存放,直到顧客下單後才運送,減少不必要的物流。另一個例子則是百貨零售業者Kohl's,它在過去5年營業額成長15%,卻計畫要再降低10%的庫存(與當今的水準比較),顯見降低庫存對於零售產業來說是一個新趨勢。


會造就這樣的趨勢,與電子商務的興起很有關係。現今的供應策略,將不再只是滿足到店的消費者,而是必須考量來自線上實體店的訂單,並決定商品要由物流中心實體店配送。若線上訂單全部交由物流中心配送,將與實體店發生重複庫存(Doubling Inventory)的風險(因地區性的需求固定,卻無法掌控線上線下的比例);若全交由實體店配送,商品將更靠近消費者,有利節省運費,但需要更多店裡的員工來協助處理,增添人員調度上的困難。因此,怎麼有效配送很重要,因為每次商品的移動都要花錢,不當的策略將吃掉現有產品的利潤。

二、Home Depot的新策略:反映真實需求 (Less is More)
過去零售商常以未來需求的預測來擬定供應策略,不過一旦預測失靈,將造成產品滯銷,承受巨額的損失,特別在消費習慣轉變的年代,許多預測並不能有效反映真實情況,造成供應策略失靈。因此,根據真實需求來打造供應策略,庫存水位由數周變成數天,是產業的新趨勢。


家得寶(Home Depot)新的供應策略Project Sync就是這樣的概念,目標打造出更穩定與高效的物流。以運送方面來看,將過去每週2次、每次5輛貨車進貨的頻率,轉變為每週5次、每次2輛貨車的方式。如此一來,雖說單次進貨的量較低,但可以透過頻繁的補貨來因應快速浮動的需求,滿足現實的情況。以賣場方面來說,當貨品到店後,因為單次進貨量少,可以將商品放在較低層的架上,移動自如,減少運用樓梯與升降梯的機會,多出來的人力也能在賣場裡協助更多顧客,或協助其他營運等,提高供應鏈上的效率。



精選500字 商業 邏輯 新聞

更多資訊WSJ
http://goo.gl/eiUVYx
Image Credit


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

JD.com x Walmart - 電商的快車道?- 20160621


美國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(Walmart)將與京東商城(JD.com)合作,一同加速開發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。此次合作的內容,包含沃爾瑪將旗下的一号店線上商城賣給京東,並藉此取得京東5%的股權,以當前的市值來看,此交易案價值約為15億美元。這樣的策略布局,以下簡單分析:

一、中國電商市概況:Walmart苦追、JD.com成長快速
近年來中國的零售產業變化快速,可歸因於經濟成長放緩(造成消費力與型態的轉變),以及購買習慣的變化(顧客轉往線上與行動購物的趨勢日益明顯)。以沃爾瑪的資料顯示,1996年在中國開起第1家實體店後,至2016年全中國擴增至430家店(才約為美國十分之一的規模),而除了展店速度緩慢,平均到店人數更連續9季下滑,讓沃爾瑪決心要加速布局在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,並減緩實體店的擴張計畫。


一号店線上商城就是展現決心的手段之一。Walmart打造的一号店商城,係由電商的小眾市場起家,主要強項在生鮮領域(整體產值只約占中國線上購物的1.5%),並提供類似線上超市的服務。從小眾市場切入的原因在於,中國主要線上市場已被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與天貓(佔約58%)與京東商城(佔約23%)等大型業者給獨佔,因此沃爾瑪選擇不與其正面交鋒,由小眾市場做為起跑點。然而,沃爾瑪自行開發市場的路仍舊走得非常艱辛,除了有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加入,還有滲透率不夠快速的問題,造成加速布局的遠景受阻,故思考與強者結盟。



反觀京東商城(JD.com),這個中國第二大的電商平台(僅次於阿里巴巴集團),已連續7季的營收成長表現優於阿里巴巴旗下的服務。與淘寶或天貓商城不同的地方在於,京東擁有自己的物流配送系統,包含物流中心、貨物集送站等,更接近一條龍式的服務。

二、合作的效益:Walmart取得市場、JD.com增加產品線
沃爾瑪將一号店賣給京東,能藉此取得京東的5%股權,這樣的策略的布局,遠比收購所得的金額還重要。對於Walmart的好處在於,可以藉由JD.com的幫助接觸到更多的中國客群,並且仰賴其穩定的物流通路,將有利於未來產業擴張的發展。此外,沃爾瑪也能更加專注經營本業的服務(包含Walmart與Sam's的App與線上商城),藉由兩者並行,希望能更快切入市場。對於JD.com的好處則在於,可以引進更多來自Walmart的產品,並搭配Walmart優異的全球產品供應鏈,有機會讓京東再上層樓,分食阿里巴巴的市場占有率(特別是在假貨猖獗的年代,能有效提升商品的品質與消費者體驗)。


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

P&G x Walmart - 兩強結盟,利大於弊? - 20160615



世界上最大的快速消費品(FMCG)公司寶僑家品(Procter & Gamble)與最大的實體零售商沃爾瑪(Walmart)長年的結盟,透過多年來的合作,讓彼此分別成為該產業的翹楚,如今兩個企業面臨各自的問題,甚至發生利益相衝突的問題,是否影響未來的合作關係,以下簡單解析:

一、兩大企業的合作模式:優勢與挑戰
以合作同盟的角度來看,Walmart是P&G最重要的銷售渠道之一,去年P&G在Walmart的通路銷售約100億美元的商品,約佔14%的總營收,規模相當可觀。這樣兩強結盟的優勢在於,P&G能提供旗下優質的產品吸引顧客到店消費,同時顧客會順便購入賣場中其他的產品,進而提升Walmart的業績,而P&G也能利用Walmart廣大的銷售渠道來增加P&G品牌能見度與銷售。






然而,單獨來看Walmart與P&G面臨的問題都是近年業績無法提振,甚至已經出現衰退的跡象。沃爾瑪上季銷售額雖然成長1%,但全年的營收表現呈現下滑,這是1970年公司掛牌上市的首次;寶僑家品雖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成長快速,但在最近幾年的表現委靡不振,2015年營收共707億美元,卻是近4年來的新低,且P&G自2005年來已未開發出大型的利基產品(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金的產品),兩大企業的營運備受考驗。

二、應對策略與利益衝突案例
近年來沃爾瑪受到線上通路消費者偏好改變的影響,讓沃爾瑪在電子商務領域投入大量資源,並相繼採取許多策略,包含關閉部分實體店、降低商品庫存、迫使供應商降價(包含針對P&G)等,以利與電商巨擘亞馬遜(Amazon)競爭。




而P&G近年來也積極瘦身,裁撤一些品牌如金頂電池(Duracell)與CoverGirl化妝品牌等,留下一些較利基的品牌,如吉列(Gillette)與汰漬(Tide)等,才能更專注在這些品牌的發展。而近年來的困境,P&G當然也希望Walmart能想辦法提高自家產品的銷售業績、維持產品的價格、提供更多的賣場擺設空間。

在現實的情況中,寶僑與沃爾瑪存在利益相衝的案例。以乾式除塵紙Swiffer產品為例,P&G在調查顧客的使用習慣後發現,現有的包裝容量太少,不足以讓消費者養成長久的使用習慣,減少回流購買率,因此P&G將產品包裝加大,同時也提高價格。然而,在此同時Walmart趁勢推出自有品牌的同質商品,以低價的策略與其競爭,為此,P&G遂祭出更多促銷策略以因應。短期來看,沃爾瑪挾其廣大通路低價策略,將影響到寶僑的產品毛利與市占率,但影響甚深的,則是沃爾瑪的產品因價格低廉,造成品質低落,連帶影響消費者的使用觀感(因為難用導致最後再也不用),讓這樣的產品失去消費者的信任,最後可能因此退出賣場,嚴重打擊P&G所辛苦建立的市場。

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兩強的結盟,在過去繳出不錯的成績單,但如今各自面臨市場上的挑戰,兩強的結盟會不會因此出現裂痕,或是能發展出其他不同的關係,將備受市場關注。


精選500字 商業 邏輯 新聞

更多資訊WSJ
http://goo.gl/pTx3Qx
Image Credit


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

Dropbox X HPE - 軟硬體巨擘的結盟 - 20160608


惠普企業公司(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, HPE)與雲端資料分享公司Dropbox即將結盟,期望能為彼此的事業帶來好處,來共創雙贏的局面,以下簡單解析:

一、Dropbox對HPE的期待
Dropbox過去向亞馬遜承租設備與服務(Amazon Web Services, AWS),然而近兩年多來,Dropbox開始採取新的策略,不斷地減少對AWS的依賴,遂轉向惠普求助。

其一,成本與風險的考量。Dropbox考量到其服務若不斷擴張,將會過於仰賴亞馬遜的服務,形同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,風險過高,因此開始計畫自建伺服器中心。此外,AWS掌控價格的能力甚強,其服務的收費也不會因為硬體建置成本的下降而作顯著調整,使得AWS往往握有高昂的利潤,對Dropbox不利。反觀Dropbox透過與HPE合作,可以更加量身打造其服務的需求,更能嚐到隨著科技革新,硬體價格不斷下降的甜美果實。


其二,企圖拉攏更多的商業潛在客戶。HPE在企業與商用領域早已建立了完整的客戶關係,並提供相當可靠與安全的系統服務,若Dropbox與其合作後,形同HPE為Dropbox資料服務背書,有機會拉攏潛在的客戶,或使昔日的用戶回流,目前Dropbox全球擁有5億的使用者,大多數皆為免費用戶,約有15萬的付費商業用戶,透過合作或能助長其未來的發展。

二、HPE對Dropbox的期待
HP近年來遇到的問題在於,市場飽和(甚至衰退)與業績始終無法推升,因此HP透過分拆企業(HPE)與電腦(印表機)事業體,來讓集團能更靈活地面對市場變化。而HPE最新Q2的財報顯示,其營收增長了1%左右,是近五年來首次的正成長,或許正是開始重回成長的曙光。此次HPE與Dropbox結盟,也想要藉此打入其他網路服務公司的供應鏈,如矽谷與亞洲地區其他網路服務公司等,以尋找下一個帶動成長的引擎。


精選500字 商業 邏輯 新聞

更多資訊WSJ
http://goo.gl/btUKnj
Image Credit

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

Airbus 空中巴士 - 競爭與隱憂 - 20160601


近年航空業的榮景,航空業巨擘在空中巴士(Airbus)與波音公司(Boeing)之間的競爭卻從未停歇,以下針對Airbus進行簡單解析:

一、現有產品線的競爭:Airbus與Boeing各有所長
在較低端(短程客機)的市場中,空巴的A320系列(A320 neo)與波音的737系列(737 Max)競爭,空巴在這個市場中取得較高的市佔率,特別是在幾年前油價高漲與航線多元化的時代,許多航空公司為了更好的油耗表現,便採購這些飛機。


在較高端(長程客機)的市場中,空巴現有的雙引擎長途客機A350 (約360個機位),與波音的777系列飛機(約400個機位)競爭,目前又以波音的市占率較高,考量到國際航線持續的開拓,空巴正在思考是否要繼續投資,來針對A350進行改版,以增強產品的競爭力。

在中高階的市場中,空巴以A330系列來對抗波音的787夢幻客機(787-9)系列,而這個市場互有來往。以目前的航行距離來說,波音787主打較高的航程距離(單次加油約2370公里),而A330則主打價格較便宜,且利用後續的更新,讓A330能載更多燃油,以提升航程距離。

不管在哪個市場,航空業兩個巨擘目前都採取同樣的策略:以更新取代重建。亦即針對原本的設計進行修改或升級,並不會做出太多結構上的變更(如更大的起落架等),來應變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。


二、最好的時機已經過了嗎?
在過去3年裡,空巴每年接單都超過1,000架的規模,然而今年前4個月卻只接了92架的訂單,讓投資人擔憂,是否代表航空業的繁榮盛世將告一段落?然而空巴公司認為,因為過去幾年大量的訂單尚未消化,因此公司目前專注在準時交貨而非繼續開發市場。這個隱憂同時也點出了Airbus產能不足以趕上需求的問題,2016年空巴預計交機650架給客戶(今年1到4月已交機了177架),然而目前未交機的訂單尚達6,700架,迫使空巴集團考慮增加其產量,預計將A320每月產能由現在的40多架提高到60架(2019年),而A350每月產能則增至10架(2018年),以消化大量的訂單。



精選500字 商業 邏輯 新聞

更多資訊WSJ
http://goo.gl/ULNJCX
Image Credit